阎现章 ‖ 不负历史使命,在编辑出版领域为河南大学历史系争光添彩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开封市委员会  【      】  时间:2021-01-15


编者按:阎现章同志1984年7月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后留校工作,几十年来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深得学校教职工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1993年1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以来,热心盟务工作,积极参政议政,曾任民盟开封市委委员,民盟河南大学委员会副主委,政协顺河回族区第八届委员和第九届常委。尤其让人钦佩的是,他正直,正派;有底线,敢担当;知敬畏,守规矩;博学,谦和,让人尊敬,值得肯定与表扬!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市广大盟员,要像阎现章同志那样,按照“四新三好”的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对照先进,查找不足,守纪律,讲规矩,有底线,知敬畏,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树立良好形象,真正把“知盟,爱盟,忧盟,兴盟”铭记在心里面,落实到行动上!现转发阎现章同志的《不负历史使命,在编辑出版领域为河南大学历史系争光添彩》一文,以飨读者!

不负历史使命,在编辑出版领域为河南大学历史系争光添彩

一、难以忘怀历史系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我于1980年考入河南大学历史系,当时入校时是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先后给我们上过课的老师有陈昌远教授、蔡行发教授、王云海教授、周宝珠教授、范沛潍教授、魏千志教授、张九洲教授、黄保信教授、李光一教授、胡思庸教授、郑永福教授、赵世超教授、张连波教授、靳德行教授、秦英军教授、朱维娴教授、李振宏教授、郭振铎教授、高三圈副教授、赵克毅教授、王继麟教授、荣铁生教授、李成德教授、韩承文教授、王存华教授、阎照祥教授、欧正文教授、万松玉教授、郭人民教授、梁养吾教授、易启祥教授、毛健予教授、吕美颐教授、王子超教授、孙英民教授等等。

这些给我们上过课的老师们,以自己深厚的学养和博大精深的学问给河南大学历史系80级的莘莘学子传道授业解惑,至今他们讲课的风采和音容笑貌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正是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奠定了我们历史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使我们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对今后的历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根基,以至于在工作中取得的成就的历史源头,都离不开在大学四年的熏陶和锤炼。1984年5月学校已恢复河南大学校名,6月本科毕业时发的是河南大学毕业证。证书内容为“学生阎现章(男),现年25岁,于一九八0年九月至一九八四年六月入本校历史系历史专业本科四年制修业期满,已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成绩及格,准予毕业。”同时还颁发了历史学学士学位证书。
1984年7月毕业后留校,分配到《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从事编辑工作,1993年1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河南大学委员会副主委,政协顺河回族区第八届委员和第九届常委,2010年12月底调到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从事编辑出版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2020年5月正式退休。

屈指算来,从入校学习到工作和退休,基本上是在河南大学这个范围内已达40年,在这40年当中始终以高标准标准要求自己,无论是从事出版工作还是教学科研工作,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对恩师的感谢,也是对历史学科百年华诞的祝贺,更是对历史系和80级同学的回报。我们唯有做出较大的成绩,才能不负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并为母校和母系增光添彩。

二、在学报编辑工作中得到历史系老师们的大力支持我在学报从事编辑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历史研究”栏目有关稿件的选题策划、审编加工整理和校对等出版事宜。这些工作与历史系和老师们的历史教学和研究都有较密切的联系,也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我刚到学报编辑部时,学报(社科版)按专业出版,其中第一、第四期为史学版,第二、第五期为文学版,第三、第六期为政教版,胡益祥老师负责史学版,我协助部分稿件的编辑校对,后来学报版面调整由专业版变成了综合版,记得在关爱和教授任主编时,在一次讨论稿件的定稿会议上对编辑审稿工作重新进行了调整分工,由我负责综合版的“历史研究”栏目。在这期间也曾负责过教育学稿件的组稿和审编工作,并负责设立了“教育学研究”栏目,该栏目一直延续至今。后来新增加了一个“文化与传播”栏目,我也负责过一段时间。这是在学报编辑部时期大致的编辑工作内容。

编辑工作是个很细致的文字整理加工工作,在审、编、校的每个环节都需要高度负责、精益求精和一丝不苟,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一些错误出现,从事编辑工作的人都能体会到其中的辛苦。在选题策划方面,经常到本校历史系老师家中请教拜访进行约稿,并通过参加有关学术会议或者其他熟人关系开拓稿源,通过约稿拉近了编辑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双方之间的感情和信任,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作者也都乐意把自己的上乘之作赐予本刊,甚至有的作者以在《河南大学学报》发表为荣,形成了所谓的“学报派”。比如有一次见到宋史研究专家周宝珠教授,他说:“在参加全国宋史研究会议上,有的参会者说他在河大学报发表的文章应该发表在名气更大的《历史研究》上,我不这样认为,至今对我的文章发表在学报并不后悔。”并由此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队伍,他们的支持和关爱对学报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和水平以及办出特色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在稿件校对阶段,由于以前通讯不发达,我总是骑车把校对稿送到本校历史系老师家中让他们先校对,不知道具体地址的就进行询问,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一张作者分布地图,这样一来再去作者家中求教和约稿就方便了许多,每次到老师家中他们都很热情,对于做好学报编辑工作也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以前学报在中牟县印刷厂印刷出版,每到定稿出版阶段都要亲自到印刷厂去住上两三天,当时工资低、交通不便,一般都是早上骑车到开封汽车站附近把自行车存放后买票去中牟县,从开封到中牟县车速缓慢大约需要半天时间才能到达,到了印刷厂后还要等师傅们把其他活忙完后才能轮到我们的工作,因此就需要去督促厂领导尽快安排工人,修改版面时候还要帮助检字师傅搬动铅板(其初我以为铅板很轻,搬动时才知道并不轻,每个铅板重达几十斤),他们态度好没有架子,听从我们的意见,对于版面的修改也很热情也愿意配合,这些虽然是细节但有助于工作的顺利完成,长期与工人师傅们打交道就熟悉了起来并建立了良好的友谊,有的还让我给他们买开封的元宵带去(当然是他们出资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条件很艰苦,工作确实也很辛苦,但也有快乐,可以说是苦乐相伴。

为了扩大学报的影响和提高学术声誉,在每期学报出版后积极的给二次文摘刊物进行推荐。记得我曾长期给上海师大《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杂志摘编推荐《河南大学学报》有关历史方面的论文,在1986年5月我去该杂志参加全国高校学报编辑培训班时,在报名的时候一说自己的名字,他们都知道,因为我常给他们摘编文章。当时我也感到很惊讶,他们向我对于该杂志编辑工作的支持表示了谢意,由此也建立了与该杂志良好的编辑关系,这对于提高《河南大学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以至于后来再去该杂志见到有关编辑的时候,我总是说上海师大是我的第二个母校。正是在这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辞劳苦的辛勤编辑工作中,把学报编辑工作当作了一种人生的追求和事业,甘为作者作嫁衣,因此辛勤劳动也换来了丰硕果实,以至于本人所编辑的学术论文稿件,有不少被《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后更名为《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摘报》等报刊转摘复印,有的还获得了各种奖励,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学报编辑工作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出精品、创品牌。在品牌策划实践中也进了积极地探索,《河南大学学报》“历史研究”属于综合性的重点学术栏目,由于综合性栏目普遍存在框架结构宽泛和相对粗放的问题,比较难以形成厚重的学术品牌,因此在优化栏目形态和内容的实践中,注重把编辑理论研究和具体实际的创新相互结合,坚持综合与专题两者相互结合、互为依托的编辑新理念,在保持“综”的基础上以突出“专”为新的编辑切入点,先后策划推出了具有精品和品牌性质的“欧洲封建政治史研究”、“中国的世界史研究现状与前景”、“先秦社会形态”、“清代政治权力与政治文化”、“历史文化比较”、“近年来国内英国政治史、殖民史研究论略”等系列性的“学术笔谈”和“学术专题”,邀约学界专家学者撰写高质量的论文,这样不仅刷新了栏目的形态与内涵,而且也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据《光明日报》2003年3月12日B4版报道,在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历史类全文转载所列出的30家学术期刊排名中,《河南大学学报》名列第9位,实现了与史学类学术专业期刊并驾齐驱的跨越式发展,这在全国学术期刊界来说也都是出类拔萃的(在前10名中有9种属于史学研究的知名专业性刊物)。为此,我还专门写了《精心策划 打造品牌》——关于《河南大学学报》在2002年度名列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历史类前十名的编辑思考,发表在《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并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6期“论点摘要”发表。另据《光明日报》2004年3月5日C3版报道,在2003年《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量排名历史类所列出的30种学术刊物中,《河南大学学报》仍名列第15位。综合与专业相结合编辑理念的创新和实践,有力地提高了本刊“历史研究”栏目的学术品位和《河南大学学报》的学术声望。在某一领域编辑实践中,革故鼎新,单项突破,综专结合,实实在在地能够把《河南大学学报》提升到全国学术期刊的前十名或者前十多名,实属不易的编辑创新之作,这也是我在26年学报编辑实践工作中所取得的最大成绩。

三、在编辑实践和教学活动中对编辑出版学深入进行理论探讨 1986年5月,我参加了上海师大《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编辑部举办的为期一个月的全国高校学报编辑培训班,学习了有关编辑学、文摘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动态等方面的知识。我还在课余时间专门到复旦大学新闻系拜访了在研究中国编辑史方面卓有贡献的姚福申先生,并就如何培养编辑人才谈了我的看法。当时我到学报编辑部工作近两年,结合自身的感受认为作为编辑必须系统掌握一门学科的知识,就是编辑人才的知识结构要依托于一门学科,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做基础,假若仅仅学习了编辑出版方面的知识就去从事编辑工作(尤其是学术编辑工作)似乎不太合适。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为了提高办刊人员的编辑水平,举办了几次省内外的编辑培训班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我也参加了培训班并在1991~1992年河南大学编辑学专业研究生班进修毕业,在这期间学报编辑部的领导和老师还专门结合自己的学术研究和编辑实践经验,对我们这些年轻编辑讲解了有关学术研究和编辑方面的宝贵经验。一般认为编辑是杂家,这是传统观点也有一定的道理,但现代编辑工作尤其学术编辑则要求既是杂家又是专家和学者。成为专家学者就需要在做好编辑工作的同时进行学术研究,一方面来体会作者创作的甘苦,尊重作者尊重作品(稿件);另一方面也要通过研究使自己在学术领域能够取得成就,有所建树,能够站住脚和作者进行平等交流。因此对于编辑而言除了研究本专业本学科领域外,更要发挥自身所具有的优势研究编辑出版学,用编辑出版理论指导编辑实践,并把两者进行有机结合,互为依托,相互支撑,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编辑思想理论体系。我在编辑部工作和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学期间,其主要学术研究方向是编辑出版学、出版传播策划学、中国古代编辑出版史等方面,讲授课程有期刊编辑学、学术论文写作、出版学概论、编辑应用写作、图书评论学、中国编辑出版史、中国古代吏治史等课程。在完成编辑和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发表有关历史学、编辑出版学方面的论文70多篇,出版了《中国古代编辑家评传》和《出版传播策划学》《中国古代吏治史》等著作。学术论文方面的代表作,如《试论中国当代出版理念与出版思想体系的建设和发展》2002年获得第四届全国出版科学研究优秀论文奖,文章发表后在学术界和出版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先后被《新华文摘》2001年第10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4期和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出版工作》2001年第7期转摘复印,并荣获第四届全国出版科学研究优秀论文奖(该文被收录于《第四届全国出版科学研究优秀论文获奖论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该文获奖的消息被其它有关媒体所关注,如:《汴梁晚报》200283日第14“文化娱乐”报道的标题是:“为中国出版业发展‘把脉’——河大教师阎现章喜获全国出版界论文最高奖”;《开封日报》87日第2“本市新闻”报道的标题是:“阎现章论文获全国出版界最高奖”;《河南新闻出版报》2002816日第2“综合新闻”报道的题目是:“河南大学教师全国出版科研优秀论文获奖”;《河南青年报》2002822日周刊在第8“阅读”报道的标题是:“河大教师获殊荣”;《河南大学报》2002920日第3“校内新闻”报道的题目是:“我校教师喜获全国出版科研优秀论文奖” ;河南大学网站2002723日以“我校教师喜获全国第四届出版科研优秀论文奖”作了快速报道。此外,《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719日第一版和《出版参考》2001年第15期都刊发了“第四届出版科研优秀论文评选揭晓”的消息。

两篇论文获得国家级出版大奖——《正确把握期刊学术名作生成的基本规律》2006年获得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论文)奖,有关媒体报道如下:河南大学网站于2006年12月报道的题目是“我校阎现章编审喜获全国出版界大奖”;《大河报》2006年12月28日在第20版文化新闻报道的题目是“河大论文获国家出版大奖”;《开封日报》2006年12月30日在第2版要闻报道的题目是“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评选结果揭晓河大阎现章获奖”;《河南大学报》2006年12月31日在第2版综合新闻报道的题目是“我校阎现章编审喜获全国出版界大奖”;《汴梁晚报》2007年1月4日在第14版文化新闻报道的题目是“阎现章摘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在学术简讯栏目报道的题目是“阎现章编审荣获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学术期刊形态传播媒介与学术论文价值关系辨析》2008年获得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论文)奖,河大网站报道的题目是“我校阎现章编审喜获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汴梁晚报》2009年1月1日报道的题目是“河大一论文获得中国出版最高奖”。上述这些成就的取得,来之不易,感谢河南大学历史系和老师们的培养教育,同时也为历史系赢得了一份莘莘学子应该报答的荣誉。

  作者简介  阎现章(1960- ),河南偃师人,民盟盟员,2003年晋升编审,2012年转评教授。1980年9月-1984年6月在河南大学历史系求学,1984年7月至2010年12月在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工作。2010年调入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在《新闻出版报》《出版发行研究》《中国出版》《编辑之友》《河南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编辑出版学、历史学论文70余篇,出版的学术著作有6部:《中国古代编辑家评传》(主编,1996年获得国家教委条件装备司和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优秀著作,同年获得河南省社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青年奖)、《中国古代吏治史》(独著)、《出版传播策划学概论》(独著,获得2006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当代中国教育思想史》(合著)、《中州名人传》(合著)、《中华文化劫难录》(副主编)。主要获奖论文有:《试论中国当代出版理念与出版思想理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正确把握期刊学术名作生成的基本规律》《学术期刊形态传播媒介与学术论文价值关系辨析》《加快建立策划编辑成长的机制》《编辑人才与终身教育》《正确把握策划编辑制的内涵》《品牌意识:一种崭新的出版理念》《对创造期刊品牌的几点思考》《研究集形态出版物的媒介性质与集文化出版传播体系的创构》《论聚合类移动新闻媒体编辑角色的变化和影响》等,承担了河南省教委的科研项目:明清编辑史、中国古代编辑思想史、出版策划研究、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基金项目等,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项目、中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项目各一项。

责任编辑:kaifeng (开封民盟)